芹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5斤芹菜引来国务院督查,为何值得一说 [复制链接]

1#

“5斤芹菜”大小的事,也会引来国务院督查组?近日,有群众在“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反映,陕西榆林的一家个体户卖了5斤芹菜后被市场监管部门罚了6.6万元,后国务院督查组对此展开调查走访。目前,当地因处罚过当被督查。

这件前两天被热议的“小事”,细究起来,确实是件值得仔细省思、长期重视的大事。网友们对此热议纷纷,不仅是出于震惊“五斤芹菜却能罚出六万元”的反差,也有一份曾在日常生活经营中遇到过乱罚款、从严罚款现象的共情。单论榆林当地,督查组查阅其市场监管局年以来食品类行政处罚台账时便发现,针对小微市场主体的五十多起处罚中,罚款超过五万元的就有二十一起,而他们的案值却只有几十或几百元。如此从重从严判罚,到底是为了规范市场秩序,还是为了借此在短期内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过往案例中,地方政府通过乱罚款增加收入的情况有不少。比如年12月17日,国办督查室就在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公开通报了北方某市为解决财力紧张等问题而大规模乱罚款等问题。而在多地地方政府面临收入下降、创收艰难困境的时期,对这一问题的叩问与监督更显必要。

受疫情、房地产调控等影响,地方政府财政确实面临压力。但这份压力如果转移到普通民众、小微企业身上,甚至以罚代管、以罚创收,就算短期内能带来收入的增加,长期来看不啻于竭泽而渔,绝不会给发展带来任何好处。

这道理不难明白,小微主体多数注册资金少、经营主体抗风险能力较低,在整体经济形势下行的情况下,本就面临着更为艰难的发展前景,对营商环境的变动也更为敏感。但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细胞,细胞的安全关系着整体的安全。执法者有严格执法的“冷面孔”固然是维护市场秩序、规范营商环境的一种手段,但与此同时,也决不能忘记服务企业的“热心肠”。在营商主体同样面临生存压力的情况下,如若还巧立名目,从严执法,只有“冷面孔”,便很难给市场送来融冰消雪的“春风”。

进入新发展阶段,房地产等在地方财政收入占比下降,地方财政面临收入增速放缓甚至下降的暂时困境,是正常现象。如何解决这一困境,考验的是地方政府审时度势、因地制宜的能力。这当中,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必由之路。

而如何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绝非喊几句口号、发几点福利便能实现之事。市场信心并非空旷的概念,而是构建在每一个经营主体的心中。若是一边减税,一边增罚,重塑的市场信心未尝不会因为经营风险的增加而动摇。行政权力大不可成为经营潜在风险的来源,作为监管者与服务者的行政权力,要时刻谨记何事能为,何事不能为。

这段时间以来,中央已经多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